「我個仔成日坐不定,做功課經常分心,擔心佢是否有AD/HD?」這樣的心聲,不少家長都有。其實,坐唔定不一定等於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我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協助家長冷靜理解,並知道可以如何走下一步──你並不孤單,專業支援可以幫你踏實前進。
Q1:我仔日日坐不定,是不是 AD/HD?
A1:不一定。ADHD全名是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屬於一種神經發展障礙,通常在兒童時期開始出現。孩子坐唔定可能有多種原因,例如好動、情緒波動、環境影響或者其他學習困難,並不一定代表有ADHD。如家長擔心,建議向專業醫生或心理學家評估,才能作出準確診斷。
Q2:有沒有「明顯徵狀」知道是否需要要進一步睇醫生?
A2:家長可以留意孩子以下常見表現:
- 經常無法完成簡單任務,像是畫畫、拼圖、寫作業,甚至玩遊戲時也經常中途放棄,表現出「有始無終」。
- 年幼的孩子(尤其是5歲以下)好動是正常的,他們有許多精力需要釋放。可是如果孩子到了 6歲以上, 在需要安靜的場合(如課堂或吃飯時)也難以控制自己,會頻繁離開座位、搖晃身體、踢腳,或不斷弄其他東西。仍然無法根據場合控制自己的行為,就需要特別注意。
- 孩子容易被聲音、畫面或其他人吸引是很正常的,這是因為他們的大腦還在發展階段。 可是孩子即使在相對安靜的環境下(如家中寫作業)也常分心,對小小的聲音或外界刺激極度敏感,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 孩子偶爾忘記帶書包、文具或交作業是正常的,因為他們的組織能力還在發展中。可是, 忘記日常物品,甚至剛剛交代的事情馬上忘記,表現出對細節的「漫不經心」。可注意孩子是否經常需要反復提醒,或是否對日常任務表現出異常的「馬虎」。
- 孩子偶爾出現情緒失控(如突然哭鬧或發脾氣)是正常的,特別是在疲累或挫折時。如果孩子經常在不適合的場合(如課堂上)大聲說話、插嘴,或對小挫折反應過激,難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觀察孩子是否經常表現出「衝動行為」,例如打斷別人談話、搶別人的東西,或無法等待輪到自己。若你發現孩子有以上其中兩個或以上徵狀或徵狀已影響孩子日常生活或學習,有必要同老師或校方聯絡。
Q3:Dr Elki, 若懷疑孩子有ADHD,應該怎樣做?
A3:若懷疑孩子有 ADHD,可考慮以下途徑:
- 教育心理學家初步觀察與評估
- 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門診
- 私家精神科醫生或兒童心理專家
- NGO/社區中心(如香港心理衛生會、明愛、救世軍)
Q4:如果最後確診了,有甚麼辦法可以支援?
A4:
- 藥物治療(如有需要)
使用中樞神經刺激劑或非刺激劑,有助提升孩子的注意力與控制衝動能力。用藥與否需由精神科醫生詳細評估後決定。 - 學校及行為支援
學校可實施個別教育計劃(IEP),如使用視覺提示、明確指令、小步目標制等,有助提升孩子在課堂上的自信與參與度。 - 家長訓練與家庭介入
透過親職技巧訓練,家長可學習如何管理行為、建立獎勵制度、分拆任務、強化正面行為等,以改善親子互動和日常衝突。
看見孩子坐不定,家長會自然擔心「佢係唔係有問題?」這份關懷來自愛,也代表你是最好的守護者。如果你觀察到孩子在專注、行為或組織上有持續困難,而且影響到生活與學習,把情況坦誠分享給校方或專業人士,是最實際的行動。透過評估、家校合作及適切支援,大多數孩子都能得到改善與發展機會。
#專注力不足 #兒童精神健康 #ADHD #過度活躍症 #孩子坐唔定 #精神科醫生解說 #家長必讀 #親職教育 #兒童行為問題 #學習困難 #家庭支援 #精神健康教育 #家校合作 #臨床心理評估 #精神科 #家長支援 #兒童心理發展 #專注力訓練 #孩子有救的 #了解孩子需要